国际基督教合唱指挥团
International Christian Choral Conductor Society

音乐词汇
A Cappella 无伴奏合唱
Anthems 颂赞曲
Antiphonal 交替合唱
Aria 咏叹调
Arioso 咏叙调
Bel Canto 美声唱法
Baroque 巴罗克
Ballad 叙述歌
Baton 指挥棒
Barbershop Music 理发店音乐
Blues 蓝调
Byzantine Chant拜占庭圣歌
Cadenza 华彩乐段
Cantata 康塔塔
Chorale 圣咏
Carol 圣诞颂歌
Cantus Firmus 固定旋律
Chant圣歌
Canon 卡农
Cavatina 短曲
Consort 合奏曲
Descant 最高音
Dynamics 力度
Diatonic 自然音
Episode 插曲
Etude 练习曲
Falsetto 假声
音乐词汇
A Cappella 无伴奏合唱
意思是“按照教堂风格”,也就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合唱作品,一般而言,特别指向16世纪帕勒斯替那 Palestrina 的圣乐合唱风格。
创作或唱颂无伴奏合唱作品常常是音乐家的挑战与最高理想,唱颂者必须具备高素质的歌唱技巧,音准,音色与声部的均衡,才能表达无伴奏合唱的优美。
-
A Cappella Palette
The Philharmonic Chamber Choir Singapore, Lim Yau 指挥
-
A Cappella 无伴奏合唱专辑
新加坡神学院圣歌团,李忠民 指挥
-
Transcriptions
The Accentus Chamber Choir, France, Laurence Equilbey 指挥
Anthem 颂赞曲
在宗教改革时期,英语基督教教会,尤其是英国圣公会在崇拜礼仪中咏唱的赞美歌,以示与罗马天主教的经文歌(Motet)有别。到了16世纪末,颂赞曲分为二类:
-
是无伴奏的合唱颂赞曲,例如英国作曲家Henry Purcell 的 Hear My Prayer O Lord。
-
是用管风琴或乐队伴奏加上独唱与合唱的颂赞曲,例如韩德尔 Handel 的 Chandos Anthems。颂赞曲后来的发展风格像 Cantata 康塔塔,例如 Benjamin Britten 的 Rejoice in the Lamb,颂赞曲在特别崇拜中有盛大的演唱场面,在普通崇拜中用来赞美神也显得恰当而有效果。到了20世纪,颂赞曲也在加拿大与美国的英语基督教教会中盛行地咏唱。
Antiphonal 交替合唱
Antiphon源于希腊文,是圣经中犹太人唱诗篇的一种交替对唱方式。之后发展成Antiphonal Singing应答歌唱,由二队诗班交替对唱,分坐前后或左右,唱的多是短乐句,有时一个诗班也分成二部分交替地歌唱互相应答,有一种特别效果。
例如英国著名作曲家Vaughan Williams写的“五首神秘的歌”(5 Mystical Songs)是专为男中音独唱、合唱与乐队伴奏,其中第五首便是著名的“ANTIPHON”。在“欢欣歌唱”第三集中G. Alan Smith写了两首合唱曲(二部合唱) “Antiphonal Alleluia”与 “Antiphonal Hosanna”。
Aria 咏叹调
在歌剧,神剧与清唱剧中都有优美动人的咏叹调,是精致的独唱曲,由乐器伴奏。从18世纪Alessandro Scarlatti(1660-1725)时代开始流行,其音乐结构是采用一种A-B-A 三个乐节构成的声乐独唱曲,通常称为Da Capo Aria(从开始再唱咏叹调)要求唱者在重复A段时加上装饰音。这一类声乐独唱曲篇幅较长,演唱者需拥有高超的声乐技巧,例如韩德尔《弥赛亚》女高音独唱“I Know That My Redeemer Liveth”。
Arioso 咏叙调
在歌剧,神剧与清唱剧中的短小独唱曲,也称为“CAVATINA”,例如孟德尔颂“Saint Paul” 男高音独唱 “Be Thou Faithful Unto Death”。Arioso 旋律优美且富感情,例如孟德尔颂“Saint Paul” 女高音独唱 “I will Sing of Thy Great Mercies”。
Bel Canto 美声唱法
在原文意大利文意为美丽的歌唱,强调美丽的音色和华丽技巧的歌唱风格。这是意大利正统的发音方法,注重发声轻盈、灵巧,音质必须美丽,乐句是优美抒情,连贯圆滑的。
这种偏重技巧完美无暇的发声法是从西欧专业古典声乐的传统唱法发展起来的,从文艺复兴以后逐步形成美声唱法,到了十九世纪达到完美境界,成为歌唱家追求的最高目标。
美声唱法的模范作曲家是意大利的贝利尼(Bellini),多尼才悌(Donizetti)和罗西尼(Rossini)。罗西尼认为美声唱法有三个特点:
(1) 自然美丽的声音,加上音色无论在高、中、低音区都保持平均。
(2) 拥有高超的唱歌技巧,唱出华丽流畅的美丽乐段。
(3) 发音纯正圆润及清晰的母音。
美声唱法最大的特点是主张“声”“情”并茂地歌唱,有优美的歌声加上丰富感情的表达。24 Italian Songs “24首意大利歌曲”诗声乐初学者的经典歌曲,例如:”Caro mio ben”, “Amarilli”, “O del mio dolce ardor” 都是声乐学生必唱的歌。
Baroque 巴罗克
原文为法文,意思是“怪异。这一术语本来指17,18世纪德国和奥地利装饰华丽的建筑风格,借用来描述从1600年到1750年和1759年巴哈和韩德尔逝世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西欧音乐风格。这是一个随着强调对比而和声变得越来越复杂的时期。巴罗克音乐之前为文艺复兴,之后为前古典派(Preclassic)或称为罗可可(Rococo)。
由于这时期,人们对歌剧的兴趣从宣叙调转移到咏叹调上,在基督教音乐方面,各种独唱和合唱以及管弦乐队的对比也有程度极大的发展,在乐器方面,出现了奏鸣曲、组曲。巴罗克音乐大多使用持续低音(Basso Continuo)提供伴奏。巴罗克音乐重要的概念在于快慢、独唱与合唱、声音轻重之间运用对比的效果。
巴罗克音乐重要的作曲家:
德国是巴哈(J.S. Bach 1685-1750),韩德尔(G.F. Handel 1685-1759),意大利是孟特威尔(Claudio Monteverdi 1567-1643),韦瓦第(Antonio Vivaldi 1678-1741),英国是普塞尔(Henry Purcell 1659-1695),法国是夏庞蒂埃(Marc- Antoine Charpentier 1643-1704),拉摩(Jean-Philippe Rameau 1683-1784)。
Ballad 叙述歌
Ballad(英文)Ballade(法文)Ballare(拉丁文)愿是街边卖唱艺人边舞边唱的歌曲。从16世纪或更早的年代起,就已应用此词于任何简单易唱风格通俗的独唱歌曲。到了19世纪此种叙事曲更流行,特别在英国,歌词通常带有真实的成份,再配以熟悉的小歌调,例如《绿袖子》(Greensleeves)。
叙事歌以后演变成独立完整的叙述歌曲,称为艺术叙事诗或声乐叙事诗,例如卡尔鲁维(Karl Loewe)的著名歌曲《爱德华》(Edward)与舒伯特(Schubert)为歌德的诗所写的《魔王》(Erlkönig)。
Baton 指挥棒
指挥用来打拍子的细长木棒,并协助表达音乐的强弱与乐句段落。
15世纪罗马西斯延教堂的唱诗班(Sistine Choir)的指挥用一卷称为“sol-fa”的纸卷打拍子。17世纪交堂的“乐队长”开始用木仗或木棍击地来带领乐队与合唱团演出,在表现优雅的乐曲时用提琴弓指挥。巴哈、韩德尔、海顿等都曾以演奏大风琴(Pipe Organ)或古钢琴(Harpsichord)来指挥乐队。
到了19世纪器乐合奏发展到需要更多的乐器和演奏员参与时,乐曲的表达更丰富与复杂,指挥的责任明显加重了。1820年德国小提琴家史博(Spohr)第一次使用指挥棒,孟德尔逊、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都使用指挥棒。此后指挥棒的作用不再停留在打拍子而成为一门表演艺术了,一个指挥者应根据乐曲内容赋予指挥棒以音乐的生命,让情感注入指挥棒尖端,并且使它和身体各部分协调地配合起来。
指挥棒有竹制品,木制品,铝金制品,化学制品(玻璃纤维),长度32cm至46cm不等,普遍使用的是36cm。指挥棒前端尖细,后端略粗,周围平滑光洁。
指挥棒成为演奏音乐时的精神集中点,较易表达正确的节奏,强弱及适当的速度。指挥棒时手臂的延长,使乐队能较为清楚地看到指挥所要求的一切表情指示。
有些指挥坚持不用指挥棒,如史托可夫斯基(Stokowski)。合唱曲除了歌唱乐音之外,也要表达出文字、语言的意义,因此,必须用手的动作来协助唱出正确的歌词,因此不用指挥棒。
总之,使用指挥棒与否,可依每一个人的习惯而定。指挥合唱,原则上最好不用指挥棒,而指挥管弦乐队时,由于乐团座位较宽广,原则上应使用指挥棒。
Barbershop Music 理发店音乐
在16、17世纪,理发店是经常有音乐表演的场所,这里备有一些简单的乐器供等候理发的顾客随手拨弄,理发师们在等待顾客光临的空隙也会拿起乐器演奏,由此享有音乐演奏者的名声。
19世纪者美国理发店兴起一种密集和声(Close Harmony),无伴奏的流行歌曲演唱风格的四重唱,组合为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和男低音,也有第一和第二女高音及第一和第二女低音的四重唱,以及第一和第二男高音及第一和第二男低音的四重唱。
理发店音乐通常是无伴奏的,也有一些是有乐器伴奏。和声多用半音阶进行的旋律(Chromatic Melody),减七和弦(Diminished 7th Chord),属七和弦(Dominant 7th Chord),增六和弦(Augmented 6th Chord)及附加六度的三和弦(Triad with Added Sixths)。到了20世纪中理发店音乐也影响了爵士合唱曲(Choral Jazz)。
Blues 蓝调
2/4 或 4/4 拍子的慢速,哀伤的美国黑人歌曲,以大调为主,降低第三音和第七音,和声趋向变格和弦(plagal)或下属和弦(subdominant)。
蓝调是从黑人灵歌和劳动歌曲发展而来,1900年代早期广受欢迎。蓝调通常是慢而安静的独唱歌曲,带有器乐伴奏和平稳的切分节奏。1911-1914年黑人作曲家汉迪(W.C. Handy)的代表作《圣路易斯布鲁斯》( St. Louis Blues),《贝森大街布鲁斯》(Basin Street Blues)通过黑人女歌手史密斯(B. Smith)的演唱,大受欢迎。
蓝调不谨影响其他流行音乐的发展,也影响了古典作曲家拉威尔(Ravel)科普蓝(A. Copland)和盖希文(G. Gershwin),尤其是盖希文的钢琴·与管弦乐团《蓝色狂恋曲》(Rhapsody in Blue)更是目前最流行的古典音乐曲目。
Byzantine Chant 拜占庭圣歌
东罗马帝国的基督教礼拜仪式的圣歌,音调往往用极多装饰音。东罗马帝国(首都拜占庭,曾名为君士坦丁堡,今名为伊斯坦布尔)在公元330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建立,于1453年被土耳其人征服。
拜占庭圣歌是用一种特殊的记谱法,称为语调记谱法(ekphonetic)与格雷果圣歌(Gregorian Chant)的纽码记谱法(Neumes)相似,但不完全相同。两者都是单音音乐,无伴奏,以自然音为主,节拍不严格。
两者基本的不同是歌词,格雷果圣歌主要是赞美诗(Psalms)拜占庭圣歌却是以福音颂歌(Canticles)为主。
拜占庭圣歌对东方基督教圣歌有极大的影响,尤其对那些在希腊、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俄罗斯的教堂。
Cadenza 华彩乐段
声乐咏叹调或器乐曲中某一部分的即兴性结束乐段,又称为华彩感乐段,用以显示表演者的精湛技巧。华彩乐段常出现在接近乐章或作品的结尾。
华彩乐段在独奏曲中的惯例,源自18世纪的意大利歌剧,当时的歌唱家为了炫技,常在咏唱调最后的终止之前插入即兴的段落。
在歌剧的咏叹调中传统的做法有三个华彩乐段 – 在三个段落的结尾处各有一个,最精致的一个华彩乐段用于最后一段。
“花唱”(Melisma)一词曾被用于声乐的华彩乐段。
Cantata 康塔塔
Cantata康塔塔,也译作“清唱剧”。意大利文原义为歌唱。在17世纪初期的意大利,康塔塔指有乐器伴奏的独唱曲,以别于纯为乐器演奏的奏鸣曲(Sonata)。康塔塔是为独唱,合唱或二者兼有的声乐作品,包括几个乐章,其中有咏唱调(Aria),重唱,朗诵调(Recitative)和合唱。现代的康塔塔和神剧(Oratorio)很相似,通常较短。
德国作曲家似乎对宗教性的康塔塔别钟爱,经常加上路德圣咏(Chorale),康塔塔指巴哈的作品中达到最高峰,他写了大约300首康塔塔,其中215首保存下来。
著名作曲家写下的康塔塔除了早期的斯卡拉蒂(A.Scarlatti),泰勒曼(Telemann),许茨(Schutz),韩德尔(Handel),还有近代的沃尔顿(William Walton)的《伯沙撒王的宴会》 Belshazzar’s Feast,沃恩威廉斯(Vaughan Williams)的《圣诞康塔塔》 Hodie: A Christmas Cantata,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的《学院康塔塔》Cantata Academica,与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的《康塔塔》Cantata,此作品是为两位独唱者,女声合唱和五件乐器而作。
Chorale 圣咏
Chorale 又译“众赞歌”,16世纪早期,最初在德国路德教堂所唱的赞美诗。用以代替罗马天主教礼拜的格雷果圣歌(Gregorian Chant)。
圣咏诗会众齐唱,有些是取自拉丁赞美诗,其余的基于德国赞美诗,有些是专程为教堂写的原始作品。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想要恢复教堂礼拜仪式中会众唱诗,他用人们熟悉的民歌或古老教会旋律“素歌”(Plainsong)的音调配上纯正虔敬的歌词,最著名的是马丁路德作的“上帝是坚固的堡垒” (Ein feste Burg ist Unser Gott BWV 80)。
当今最有名的圣咏的曲式始于巴哈时期(1685-1750)。此时的圣咏通常有四部和声及稳定均衡的节奏,在乐句的结尾标有延长音,虽然巴哈仅作30首左右的圣咏,但为其他400首圣咏配置和声,他还把其中的若干首用在“受难曲”(Passion)的配乐之中,效果感人至深。
圣咏也用做风琴圣咏前奏曲的基本成份,称为Chorale Prelude 或Organ Chorale,原本为管风琴师演奏作为会众唱圣咏的前奏而设计的圣咏前奏曲,逐渐变得精致,最后变成独立的曲式。
现今Chorale也被用作诗班或合唱团队的同义词,例如美国的Roger Wagner Chorale,西马的Johor Bahru Chorale,新加坡的 Hallelujah Gloria Chorale,Singapore Bible College Chorale。
Carol 圣诞颂歌
法文 Noël,德文weihnachtslied,英文也称为Christmas song。在英格兰,这个名词最初用于有固定叠句的歌曲,称为叠句合唱,由全体合唱,与独唱者所唱的一系列多少有些相同的诗节交替;这种曲式产生于一个或更多的中世纪的舞曲。大多数圣诞颂歌是宗教性的,是一些与基督耶稣诞生有关的二部、三部或四部的合唱的歌曲,有些用英语演唱,其他的用拉丁语唱,偶尔也用法语或德语演唱。圣诞颂歌的性质多种多样;它可能是戏剧性或叙述性的,也可能是抒情性的。
随着圣诞节作为公共假日而日益商业化,圣诞颂歌在大众化中发展,伴随而来地不免渐渐变得粗俗,以致降低了有些19世纪圣诞颂歌的水准。优秀精选的圣诞颂歌一年一度的在英国剑桥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Cambridge)的圣诞节晚会上演唱,例如On Christmas Day,New Carols from King’s(Choir of King‘s College),A Festival of Nine Lessons & Carols。
圣诞颂歌最著名是格鲁伯(F. Gruber,1787-1863)写的“平安夜”(Stille Nacht),英国作曲家沃恩.威廉斯(Vaughan William)写的“圣诞颂歌幻想曲”(Fantasia on Christmas Carols),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写的“圣诞颂歌仪式”(Ceremony of Carols)。
Cantus Firmus 固定旋律
指在14至17世纪作曲家在复调音乐作品中用作基础的一个旋律,通常取之于素歌(Plainsong),在这个固定旋律上用对位方式加上别的旋律。作品可以为声乐、器乐合奏、独奏乐器作品(通常为管风琴或大键琴)。
17世纪许多德国作曲家把路德圣咏(German Chorale)用作固定旋律,尤其用在管风琴圣咏、清唱剧合唱和受难曲中。以下两个实例为Vivaldi 与Handel所写的Dixit Dominus。
Chant 圣歌
也称 Plainchant,Plainsong,是基督教堂的音乐。这种乐曲是无伴奏和单声部份,原为 Ambrosian Chant,Byzantine Chant。
第6世纪末,教宗格雷果一世将当代所有的教堂圣歌,加以精选汇集,加上自己的新 作集装成册,并制定一套既丰富又统一的教仪,注明如何演唱,规定何时何仪中演唱,这位集大成的教宗名字,就成为教会这类音乐的学名,也就是格雷果圣歌(Gregorian Chant) 的由来。
格雷果圣歌不单是纯净至高尚的宗教的感情的表情方式,也是欧洲音乐的渊源,是现 代音乐发展开花的主干,是西欧音乐艺术汲取滋养之所。
格雷果圣歌是一种实用性的音乐,忠实表达歌词的一种歌曲。它虽然属于"自由节奏”,不依固定拍子进行,但它的结构仍很健全。欣赏这种歌曲时,会使人听起来觉得一尘不染,它不会使人觉得笨重,而只有激发热情的祈祷。
格雷果圣歌多为无伴奏的单音音乐,宗教性的。音域窄而简单,约在五度之内。它的特性是表达人对神单纯的信仰,这是早期基督教会的信念。演唱格雷果圣歌的著名歌唱家 Rebecca Stewart 认为这种无伴奏、纯拉丁文的歌词,应用纯正声乐共鸣法的向上净唱,是最美的一种对神赞美与敬拜的圣歌。
16世纪英国国教从罗马天主教脱离不久,就开始创造圣公会圣歌 (Anglican Chant) 在礼拜礼仪中使用,作曲家Thomas Tallis, William Byrd, Orlando Gibbons谱写长篇的四声部圣诗。
Canon 卡农
一种严格的对位形式,各部必须模仿原型,加以合理结合。Canon字义原为 "法则" (Rule) 由一个或多个声部的曲调所构成的作品或乐节。每个声部 (除第一声部外) 在前一声部结束曲调之前进入,形成曲调及反复重叠。最熟悉的一种卡农是轮唱 (Round) 例如儿歌 "三只老鼠”。这类卡农也称为无终卡农,因为每声部唱到曲调的结尾,又开始重复曲调,反复再三。另一种类型的卡农一般加一个短的尾声 (包括乐节),所有声部在尾声中同时结束。
数百年来卡农已经成为常见的曲式,15世纪广泛地用于弥撒曲和经文歌中。著名的卡农曲有巴哈为大键琴所作的《郭德堡变奏曲》(Goldberg Variations)。对卡农的兴趣在 20世纪再次重现,音列作曲家如荀贝格 (Arnold Schoenberg) 和威伯恩 (Anton Von Webern) 把不同的卡农处理运用于12音体系。一些音乐家如梅湘 (Olivier Messiaen)用节奏的卡农 -- 把卡农的方法用于节奏 (时值) 而不是用于曲调 (音高)。
下面是常见的几种卡农: · 增值卡农 (Canon By Augmentationv) · 双主题卡农 (Double Canon)・严格卡农 (Strict Canon) · 逆行卡农 (Retrograde Canon) · 转位卡农 (Canon By Inversion)・混合卡农 (Mixed Canon) · 减值卡农 (Canon By Diminution) · 同度卡农 (Canon At The Unison)・自由卡农 (Free Canon)
Cavatina 短曲
18世纪和19世纪的歌剧和神剧中,在结构上比传统的咏叹调更简单,通常没有反复乐节的独唱歌曲,结构自由,以一段体代替古典咏叹调的三段体,歌词,字句不带反复。例如:
莫扎特《费加洛婚礼》第二幕伯爵夫人唱的《你给的爱》(Porgi Amor)
海顿的《四季》,《夏》中男高音 (Lukas) 所唱的 Distressful Nature Faintingsinks,《冬》中女高音 (Jane) 所唱的 Light and Life in Sadness Languish
孟德尔颂《圣保罗》中男高音唱的Be Thou Faithful Unto Death
Cavatina 也广泛用在同样性质的器乐乐节和乐章,例如贝多芬的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5乐章作品130标著:短曲 - 非常有表情的慢板。沃恩威廉斯 (Vaughan Williams) 第8交响曲的第3乐章是一首用弦乐演奏的Cavatina。
Consort 合奏曲
为 Concert 的旧拼法,意指任何演奏/演唱者群体的协力一致的演出。
特指16和17世纪的英国音乐表演中小型的乐器合奏组,可分 Whole Consort (同类 乐器组合) 意谓完全由同一族类乐器组成的群体。Broken Consort (异类乐器组合) 则指不同类乐器混合而成的群体。Consort Song (合奏歌曲) 在16世纪后期和17世纪早期的英国,由合奏组伴奏的独唱歌曲,大多数由 Vilola Da Gamba (古提琴) 伴奏,这类合唱曲主要的作曲家是英国的 William Byrd 柏德 (1543-1623)。和 Orlando Gibbons纪本斯 (1583-1625)。
近年来 Consort 也当作合唱团的名称来使用,例如著名的The King's consort,New London consort,Gabrieli consort.
Descant 最高音【又译为反行复音】
也称Plainchant,Plainsong,是基督教堂的音乐。这种乐曲是无伴奏和单声部份,原为 Ambrosian Chant,Byzantine Chant。
第6世纪末,教宗格雷果一世将当代所有的教堂圣歌,加以精选汇集,加上自己的新 作集装成册,并制定一套既丰富又统一的教仪,注明如何演唱,规定何时何仪中演唱,这位集大成的教宗名字,就成为教会这类音乐的学名,也就是格雷果圣歌 (Gregorian Chant) 的由来。
格雷果圣歌不单是纯净至高尚的宗教的感情的表情方式,也是欧洲音乐的渊源,是现 代音乐发展开花的主干,是西欧音乐艺术汲取滋养之所。
格雷果圣歌是一种实用性的音乐,忠实表达歌词的一种歌曲。它虽然属于"自由节奏”,不依固定拍子进行,但它的结构仍很健全。欣赏这种歌曲时,会使人听起来觉得一尘不染,它不会使人觉得笨重,而只有激发热情的祈祷。
格雷果圣歌多为无伴奏的单音音乐,宗教性的。音域窄而简单,约在五度之内。它的特性是表达人对神单纯的信仰,这是早期基督教会的信念。演唱格雷果圣歌的著名歌唱家 Rebecca Stewart 认为这种无伴奏、纯拉丁文的歌词,应用纯正声乐共鸣法的向上净唱,是最美的一种对神赞美与敬拜的圣歌。
16世纪英国国教从罗马天主教脱离不久,就开始创造圣公会圣歌 (Anglican Chant) 在礼拜礼仪中使用,作曲家 Thomas Tallis, William Byrd, Orlando Gibbons 谱写长篇的四声部圣诗。
Dynamics 力度
一种严格的对位形式,各部必须模仿原型,加以合理结合。Canon字义原为 "法则" (Rule) 由一个或多个声部的曲调所构成的作品或乐节。每个声部 (除第一声部外) 在前一声部结束曲调之前进入,形成曲调及反复重叠。最熟悉的一种卡农是轮唱 (Round) 例如儿歌 "三只老鼠”。这类卡农也称为无终卡农,因为每声部唱到曲调的结尾,又开始重复曲调,反复再三。另一种类型的卡农一般加一个短的尾声 (包括乐节),所有声部在尾声中同时结束。
数百年来卡农已经成为常见的曲式,15世纪广泛地用于弥撒曲和经文歌中。著名的卡农曲有巴哈为大键琴所作的《郭德堡变奏曲》(Goldberg Variations)。对卡农的兴趣在 20世纪再次重现,音列作曲家如荀贝格 (Arnold Schoenberg) 和威伯恩 (Anton Von Webern) 把不同的卡农处理运用于12音体系。一些音乐家如梅湘 (Olivier Messiaen)用节奏的卡农 -- 把卡农的方法用于节奏 (时值) 而不是用于曲调 (音高)。
下面是常见的几种卡农: · 增值卡农 (Canon By Augmentationv) · 双主题卡农 (Double Canon)・严格卡农 (Strict Canon) · 逆行卡农 (Retrograde Canon) · 转位卡农 (Canon By Inversion)・混合卡农 (Mixed Canon) · 减值卡农 (Canon By Diminution) · 同度卡农 (Canon At The Unison)・自由卡农 (Free Canon)
Diatonic 自然音
为 Concert 的旧拼法,意指任何演奏/演唱者群体的协力一致的演出。
特指16和17世纪的英国音乐表演中小型的乐器合奏组,可分Whole Consort (同类 乐器组合) 意谓完全由同一族类乐器组成的群体。Broken Consort (异类乐器组合) 则指不同类乐器混合而成的群体。Consort Song (合奏歌曲) 在16世纪后期和17世纪早期的英国,由合奏组伴奏的独唱歌曲,大多数由Vilola Da Gamba (古提琴) 伴奏,这类合唱曲主要的作曲家是英国的 William Byrd 柏德 (1543-1623)。和 Orlando Gibbons纪本斯 (1583-1625)。
近年来Consort也当作合唱团的名称来使用,例如著名的The King's consort,New London consort,Gabrieli consort.
Episode 插曲
在音乐作品中,为一种有规律的乐曲结构所安排的一个片断,其中用了主题的材料,但处于次要地位,常被称为一个插句(或插段),它可以包含新的材料。
在回旋曲 (rondo form) 中,第一主要乐段,反复之间出现的乐段有对比性常称Episode。
例如由ABACA乐段构成的回旋曲,其中A是主要乐段,B和C是插句。
在赋格 (fugue) 的形式中,插句跟随呈 示部 (exposition) 之后,是一个具有连接作用的乐句,通常是来自呈示部中的主题的发展,用以导入另一个或一 系列主题。赋格插句的另一个功能是 转到各种关系的调上去,以便于后面的声部的进入利用这个变化。
Etude 练习曲
为提高演奏技巧而设计的器乐作品。练习曲一般包括技巧上的困难素材:琵音、震音、八度音、双音等。虽然有些练习曲是技巧上的练习,例如指法练习;也有些赋予了艺术形式的素材,在作品中让音乐材料与技巧难度均衡。萧邦的钢琴练习曲是最早融入美感与技巧的作品。李斯特从小提琴练习曲改编的《帕葛尼尼练习曲》、修订数次难度极高的《超技练习曲》,也是非常杰出的作品,在复杂的技巧中创造了新的纤体和声音色彩。
指法练习形式的练习曲,主要为键盘乐器,作品远朔至16世纪。真正带有乐趣的练习曲是克拉莫(J.B.Cramer)、柯雷门特(M. Clementi,著名的《朝圣 进阶》写作于1817-1826年)及车尔尼 (C. Czerny) 所作。
杰出的小提琴练习曲有克洛伊采 (R. Kreutzer)、罗德(J. Rode)、帕葛尼尼 (N. Paganini)、贝里欧 (C.A. de Bériot) 等作曲家。
Falsetto 假声
男声所用的一种歌唱方法,特别是男高音,用以达到超过他们正常声域的一个或几个音阶。常用来取得喜剧性的效果。
尽管某些现代作曲家在情绪激动的表现乐节中要求这种方法,特别在舞台音乐和歌剧之中,但当今假声只是偶尔才被男高音使用以达到他们正常音域之上的高音。在16和17世纪期间的英格兰,假声演唱很受人们赞赏,歌唱家们刻苦练习所采用的技巧,与女低音大致相同的音域,扩展到中央C之上的第二个D或E,有时甚至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