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合唱指挥
维林。玛逊 著 林仲强 译
【摘自:基督教合唱季刊 2005年3月】
在一次电视的访谈录影,当访问者问我:“你是何时成指挥家?”那时,我觉得很难回答。最初的反应是:“我还未成为指挥,因为没有人是能够完全到达终点,而是在接受每首乐曲中的挑战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成为指挥家。每一首曲子都须运用过去所获得的技巧和经验。当一首曲子接二连三的被诠释时,还是可以发掘许多新的思想和色调,所以指挥应不停地重新研究乐谱。指挥家的曲目可以说是不断地更新,因此不会因表演形式固定而获得满足或厌恶感,所以我还不是指挥家。“
音乐是有动力的,是一种不断前进的艺术。有一阵子,我曾羡慕画家和雕塑家能够透过固定的形式把他们的美学艺术观体现出来,让后代观赏完整、准确地保存下来的原作。音乐的表演则不同,除录音之外,它是瞬间消逝的。如今我不再羡慕画家和雕塑家,因为我领悟到画家和雕塑家并不能够改造创作。唯有音乐家有机会于每场演出都有不同地诠释。音乐表演的喜乐来自这种不停地面对挑战而获得的成就感。
这种喜乐犹如以烟雾作画,它是一直处于动态。它的美不局限于某个技术上的神奇,而是当感官综合了细节,完整地表达出其中的神韵,达成了听众和表演者之间的沟通。
要制造这种艺术上的沟通,指挥必须用心培养技巧和增加知识。他们必须不停地累积经验,追求精进。
以下10方面上每个指挥所必须负的责任:
对乐谱彻底了解
无论是横向、直向,还是风格、形式、和谐、音色、历史…… 等,尽可能吸取于乐曲有关的知识。我花一年的时间在伦敦许多乐队排练时旁听,目的是要更深一层了解乐器和指挥技巧。我发现,不同的指挥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如果指挥越有充分的准备,排练就越有效率,果效也更有音乐价值。每一个演奏时的问题其实都能在乐谱里找到答案,所以指挥必须仔细研究乐谱,没有捷径或窍门。
精确又有激励性的话
指挥须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和丰富的比喻手法。一个最棘手的排练问题往往只需一个巧妙的比喻就能迎刃而解。要学好这项功课,得靠大量的阅读,并非有关指挥技巧的书籍而是好的诗集、小说、自传等伟大文学著作。也不妨观赏好的戏剧、电影和画展。把自己浸濡在不同的艺术中,对艺术会获得更多的体验,促进中音乐上的长进。灵感应从心理方面着手。词句恰不恰当,周围的环境,音响、味道和表演者的心境等因素都会影响音乐等效果。除了指挥技巧,语言等沟通也很重要。指挥的沟通能力越强团员就越快达到要求。当然,我并非主张指挥说个不停,指挥要学习掌握该说和不该说之间微妙的平衡。重点是,当你停下来解决问题时,所用的语言必须时一针见血的,必须马上产生听觉上的果效。吞吞吐吐的指示和无关痛痒的啰嗦故事只有浪费大家的时间。
培养听觉能力
严格的耳朵训练上音乐艺术最重要的一环,音乐上听觉艺术,指挥的一切工作都靠聆听,分析再加以改进。听出问题的所在就已经把问题解决了一半,要治好病,当然首先得把病因给诊断出来。提到好的听觉能力,我们常想到的是辨别错音的能力,无疑的,这是听觉的一大功能,也是指挥不可缺乏的基本功。但它并非是唯一的一项,还有音色、音质、平衡、和谐、音准、音量、风格的种种考量如跳音、连音的唱法、速度的平稳、音响效果等。指挥应该对这些元素加以留意。然而,要练好听觉的功课可不简单。我们一天24小时都被声音冲击,耳朵从没休息,生活的噪音无时无刻伴着我们,而且越文明就越严重。对一个音乐家的听觉最具破坏力的也许是最超级市场、电梯、百货公司和飞机舱里反复地播着,令人厌烦的背景音乐。现代社会一直在使音乐朦朦胧胧,不再是一种艺术。难怪我们要仔细聆听也不容易做到。听觉也会受到其他的感官到影响。一个盲人视觉有缺陷,听觉通常非常敏锐。指挥因常受干扰有碍于用心的聆听,他必须用眼睛来看诗班员,看谱,给指示,身体不停的在晃动,尤其双臂。所以我建议:当你需要好好地聆听时必须坐直不动,闭上双眼,不让其他的感官受干扰。当然,这并非适用于任何场合,但长时期的朝向这目标训练耳朵将会帮助你更精确地听到你的诗班的声音。
做个有深度的音乐家
在演绎一首乐曲时,应该应用有关的音乐理论、和声学、分析学、历史学和风格法的知识。这就是所谓的音乐修养。只有当指挥把所有的元素都融会贯通时才能创造出好的音乐。没有一首曲子是可以随便处理的,无论它是太简单,还是形式太壮观,或乐句太复杂。这音乐创造的每一环节中都是得不停地,细心留意所有的元素。当你把更有深度的修养带到音乐里时,你就更有可能获得一场更真诚,更让人受益的演出。
学好一门乐器
学习乐器可以磨练个人的纪律,不论是学习声乐或任何乐器。重要的是不停地经历严格的音乐表演训练。对于一个合唱指挥,声乐的研究是不可缺少的。你不必拥有特别有天赋的独唱嗓音,但你比须彻底了解嗓音的运作及如何把歌唱好。你必须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所碰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如何练习呼吸、获得焦点等。只有通过个人的声乐训练才能获得这些知识。书本里的理论固然开拓视野,但唯有当你讲理论应用中个人声乐学习上时,你才能将理论与实际应用作比较,从二彻底地学习到声乐知识。
训练思维
一个音乐家或指挥家必定是一个聪明,有学识的人。音乐的演奏要求的不单是生理方面的能力,更要求思维能力。一个指挥必须应用智慧和应用直觉才能把乐谱里的音符升华为音乐。而且,音乐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它是属人属世的艺术,因此将更多不同的经验带到音乐里时,音乐就会更丰富、更有价值。
掌控良好的肢体配搭
身为指挥,你必须有能力用肢体来表达你所要求的声音,这是需要不少努力和练习的。有些人可能与生俱来就有这样的本领,有些人却面对很大的困难。不论如何,你必须明白良好的肢体配搭是一个成功的指挥所必备的能力。最终,你的目标是看来自然,不费力,不造作,有节奏感,流动顺畅的指挥技巧。
培养音乐的幻想力
在诠释作品时,要更有丰富的幻想空间。如果感觉到音乐某处需要速度稍微自由些,那就应该放胆地处理,即使作曲家没给于这样的指示。当然,这不表示你可以天马行空,而是应以对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有充分的了解和尊重为前提,激发幻想力,有智慧地填上细节。指挥应该小心地考虑乐句要怎样划分,分析好乐曲的形式,研究乐曲的和声进程,体会音乐和歌词之间的搭配,也让歌词感动自己,因为作曲家时受到歌词感动才作曲的。我个人喜欢看谱时不发任何声音,只是静静地读谱。这样我会有更多的发现。西方音乐记谱的符号系统的好处正是它的缺点。由于它缺乏准确性,所以才有不同的诠释版本,这些版本都忠于原作但不尽相同。有一位作曲家同事问我:“不晓得我的乐曲会有多少版本?”我想,有多少演奏者就有多少版本吧。甚至同一首乐曲由同一个指挥和组合表演,也不会完全相同。音乐是何等变化无穷的艺术!
承认作曲家的权力
诠释和改写原作是两回事。改写莫扎特的作品“Ave Verum Corpus”中的和弦事不对的,若是中某一小节将速度稍微放缓则属诠释范围以内。重点是,身为指挥,必须严谨地严谨乐谱,彻底了解作曲家的用意和权力,还要考虑历史和当代表演习俗的一些特别情况。指挥也是创作者,并非模仿。他们中演绎时是要将自己的音乐修养诚实并忠于作品地呈献出来。作曲家提供的是作品的躯体,指挥的任务是赐予躯体指挥本身独有的生命气息。
愿意接受新的思想
人类的创意似乎无止境,艺术领域日新月异。尤其音乐,标新立异的风格层出不穷,表演形式也不停扩展:有电子音乐,预制钢琴,呻吟嘶喊的千人合唱,也有无声的,采用微差音和单单一个音的音乐。这些音乐都是好的吗?你必须做听后自己判断。你可以不喜欢所听的新音乐,但不应该封闭自己。指挥应时不时尝试一些“怪异”的乐曲,鼓励合唱团员有开明的思想,先锋艺术能够帮助我们更明白传统艺术。了解一个音乐历史时代的末端能帮助我们了解整个时代的创意。巴哈的圣咏本身是伟大的作品,但若从葛丽果圣歌和中世纪音乐的角度来看巴哈的圣咏,巴哈的圣咏将显得更伟大。当你留意音乐历史格式与色彩,就丰富了你对音乐了解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