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基督教合唱指挥团
International Christian Choral Conductor Society

古典乐派时期
古典乐派时期 1750-1820 (六)
十九世纪的工业大革命使社会的许多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从乡村移居到城市,促进了商品的大规模制造和分配。中产阶级逐渐强大起来,他们的音乐生活也间接地受到影响。钢琴的价格不再昂贵,印刷的乐谱也普及开来。营业歌剧的公司、专业的交响乐团和音乐厅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有长足的发展。这个时期的音乐家工作的对象变成了普罗大众,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在交响乐团演奏、自己举办音乐会,出版音乐作品以及担任音乐教师。
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走上了他的人生舞台。他的音乐风格建立在古典时期的传统体裁,吸收了海顿和莫扎特的一些风格,之后又对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后来成为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先锋。贝多芬的创作涉及诸多的领域,主要作品包括9首交响乐,11首序曲,1首小提琴协奏曲,5首钢琴协奏曲,16首弦乐四重奏,9首钢琴三重奏,10首小提琴奏鸣曲,5首大提琴奏鸣曲,32首钢琴奏鸣曲,20首钢琴变奏曲,1部歌剧,2首弥撒曲,以及大量小型作品。
许多学者把贝多芬的音乐生涯分成三个时期来分析他的音乐风格。这种时期的划分只是学者们的传统,并不是绝对的准确。第一时期从他出生直到1802年,贝多芬娴熟地掌握了那个时代的音乐语言和类别,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第二时期是到1814年,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升华到一个新的层次,极具戏剧性表达的音乐风格也使他名声大噪。最后的时期是从1815年直到他1827年逝世,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变得更加沉思和反省,这一时期的作品演奏难度也高了许多,也更难为普通大众所理解。
第一时期
贝多芬的第一时期也可分为两个阶段:他在波恩的青年时代和后来在维也纳的头十年。在波恩的时候,父亲是他音乐的启蒙老师,自幼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在十多岁的时候,他就开始作曲并在当地获得一些名气。海顿曾在一次访问波恩的时候,对贝多芬的音乐大加赞赏,而且推荐他去维也纳继续深造。在1792年十一月,22岁的贝多芬从波恩来到维也纳,在海顿的指导下学习交响乐,直到1794年一月海顿离开维也纳。贝多芬很快成为一名深受欢迎的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在许多公开的音乐会中弹奏钢琴,也给一些有潜力的钢琴学生授课。通过演出、授课、出版作品、以及一些赞助人的资助,贝多芬能够维持他作为独立音乐家的生计。
作为一位钢琴演奏家,钢琴作品自然成为贝多芬早期的主要创作素材:钢琴奏鸣曲,钢琴变奏曲和其他一些小型的钢琴作品。他的前三首钢琴奏鸣曲的主题和处理方式使人联想到海顿的作品,也许贝多芬就是想用这些作品来向海顿致敬。这些奏鸣曲都有四个乐章,而不是通常的三个乐章,其中的小步舞曲由更有力度的谐谑曲(scherzo)代替,这几乎成为贝多芬以后作品的传统。贝多芬也大量使用小调曲式,在这三首钢琴奏鸣曲中的大胆转调,都彰显了他个人的独特之处。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事业日趋稳定之后,他开始尝试创作室内弦乐和交响乐。早期的作品难免受到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但又不是简单的模仿,因为贝多芬的独到之处表现在他的主题个性,多次出乎意外的乐句转折、非常规的转调、以及形式结构上的独特的细微之处。
贝多芬的《第一交响曲》于1800年首演,表示他对海顿和莫扎特晚期交响乐模型的致敬。贝多芬也试图以独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个性:缓慢的介绍部分用来避免明确的主音终止式;精心设计的动态层次;不寻常的重用木管乐器;类似于谐谑曲的第三乐章;以及其他乐章冗长的尾声。
第二时期
到了1803年,也就是到了维也纳之后十年左右,贝多芬开始了全新的、且雄心勃勃的创作风格,这也开始了他音乐生涯的黄金阶段。他当时已经被全欧洲公认为那个时代的顶尖钢琴演奏家和钢琴作曲家,而且也是一位与海顿和莫扎特齐名的交响乐作曲家。他的创作能力虽然是公认的,但有时也被认为有一些怪癖,这可能与他逐渐丧失听力的身体状况有关。一个耳聋的音乐家就好比一个瞎眼的画家,在极度绝望的心理状态下,贝多芬甚至想到了自杀。还好贝多芬最后从困境中走了出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正是我的音乐艺术把我从绝望中拉了回来。哎,想要离开这个世界好像不太可能,除非我实现了我在音乐上的一切抱负。”
贝多芬开始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命中的不幸,试着在每一部作品中注入新的元素:反映自己生活奋斗的同时,也让音乐成为生命的叙述或戏剧。这些音乐让人觉得是在表达作曲家的经历和感受,主题通常呈现了一个与巨大困难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主人公的性格,这些都与他早期的作品很不一样。这个时期的音乐风格虽然还能看到一些传统的模式,但在形式上却常常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扩展或以独特新颖的方式重新演绎。
贝多芬在1804年完成了《第三交响曲》,后来被他自己改名为《英雄交响曲》。其史无前例的长度和复杂性,标志着贝多芬交响曲写作的一个新的起点。这部交响曲的主题是对一位英雄的赞美,用音乐来表现理想中英雄的伟大之处。据说这也正是贝多芬生命的写照:在丧失听力的困境中,与绝望作斗争,最终获得继续创作的胜利。虽然这部交响曲在当时不被一些群众所理解,但贝多芬在其中的音乐创新和他对音乐自由创作的坚持,使音乐在历史的进程中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音乐不单只给听众带来娱乐,也应该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反思。
这个时期的其他主要作品还包括唯一的歌剧《费德里奥》、室内弦乐《拉苏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2首钢琴协奏曲、1首小提琴协奏曲、交响曲第四号至第八号、几首钢琴奏鸣曲以及1首著名的《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克罗采”》。
在这个时期里,贝多芬的创作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大都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产生。贝多芬在这一时期选择了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题材,塑造时代的英雄人物形象,揭示对立面的矛盾冲突;他寄情于美好的大自然,表达深刻的哲理内涵,抒发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描写“通过斗争,达到胜利”的艰难历程,突出光明乐观的结局。力求音乐语言大众化,热心于器乐创作的标题性,注重乐曲构思的逻辑性等构成了贝多芬音乐的典型特征,并且该特征在这个时期的创作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第三时期
贝多芬的耳聋越来越严重,到了1818年,他几乎完全失聪。他开始孤立自己,疏远与别人的接触,变得抑郁、暴躁,甚至怀疑自己的朋友。贝多芬靠着超人的意志力,在这一大堆的麻烦中继续创作。由于这时的乐音只能在他的心里存在,他的作品越来越具有沉思的性质。这个时期的欧洲也处在封建复辟大环境中,这也使贝多芬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极端不满,同时又看不到光明的出路,思想一度陷入了苦闷的境地。
贝多芬在这个时期的创作从内容与风格上显露出一些新的倾向。例如:出现了孤独、彷徨、向宗教呼吁之类的音乐形式,音乐语言或极为简朴,或极端复杂,大量采用复调手法,作品结构相当自由等等。这个时期的创作处于巅峰状态,其作品被认为超越了从前所有音乐,思想性、艺术性都卓越非凡。
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包括:《庄严弥撒曲》、《第九交响曲》、6首《钢琴奏鸣曲》以及5首《弦乐四重奏》。
贝多芬把《庄严弥撒曲》当作他最伟大的作品,是他个人也是世人深刻的信仰表白,其包含的细节远不只是音乐和礼仪的象征。这部弥撒曲就像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一样,篇幅太长,太精致,不能为常规的弥撒礼仪所用。该作品无论是对乐队还是歌唱者而言,都要求相当高的技巧。贝多芬频繁地使用节拍、力度和速度上的变化,营造了强烈的效果。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的最后一首交响曲,因为第四乐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后人称之为“合唱交响曲”。这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该作品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即获得巨大的成功,雷鸣般的掌声竟达五次之多。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全曲从头至尾的演奏时间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以上,但并无任何冗长拖沓之感。
贝多芬与浪漫主义
贝多芬晚期的作品难以被当代人所理解,而且也极具个性,很难加以模仿。他对之后的作曲家的影响对半来自其中期的作品,特别是弦乐四重奏、第五、第六和第七交响曲,以及钢琴奏鸣曲。这些作品中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革命因素,呈现了自由、激情、神秘的精神,音乐自我表达的基本观念,这些都是浪漫主义的一代人所关注和推崇的。贝多芬的作品是音乐史上的一股巨大的力量,他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